电子标签将带来全球供应链管理革命性变革?

2025.03.10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23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今年年初,沃尔玛公司决定,要求其全球主要供应商2005年1月1日起在货盘上使用射频识别(RFID)标签,随后欧洲最大的超市麦德龙也宣布了类似的计划。一时间,RFID俨然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甚至有人预测,电子标签不久将取代商品条码,为全球供应链管理带来革命性变革。
 
  日前在中国进行工作访问的国际物品编码协会首席执行官米盖尔·罗佩拉和全球产品电子代码中心主席克里斯·艾德库克明确表示,条码不会完全被电子标签取代,条码和电子标签还要同时存在很多年。两位专家强调,即使在发达国家,电子标签的应用也没有触及条码应用的强势领域。
 
  电子标签技术是一种以无线方式追踪和管理货品的技术方案,是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物品自动识别技术。这项技术以其无需人工接触、无需光学可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可应用于生产、物流、交通、医疗、食品、防伪等领域。
 
  RFID和条码技术相比,确实具有明显的优势。RFID读取设备利用无线电波,可以全自动瞬间读取大量标签的信息,而条形码依靠手工读取方式,需要一个一个扫描;RFID属于电子产品,能适应条件苛刻的环境,而条形码属于易碎标签,容易褪色、被撕毁;RFID标签内部嵌有存储设备,信息量巨大,这是条形码不能相比的;而且,条形码的问题在于它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改变的,而RFID可以任意书写,也可以进行修改。
 
  据了解,目前电子标签的应用领域主要还是集装箱或大包装商品或单品价值较高的商品。像沃尔玛、麦德龙这样的企业成为RFID应用的先行者与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庞大的经营规模是分不开的,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的应用是提升企业管理内功与竞争力的需要。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应用RFID在现阶段看来只能是一种奢望。
 
  目前电子标签不能作为消费者日常消费品编码标识的最直接原因是成本。根据一些芯片厂商的估计,一个电子标签的成本大约在20—25美分之间,即使比较乐观的估计,在3年至5年间如果实现大规模生产,一个电子标签的成本可以控制在5美分左右,而5美分几乎是某些低价值产品的全部毛利。而电子标签作为一种产品本身,即使有了成熟的技术,还要依靠有实力的制造商,因为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保证制造商有利可图。因此,电子标签不可能在短期内取代条码。
 
  两位外国专家指出,成本的降低有赖于技术的发展。虽然具有射频技术的电子标签问世不久,但射频技术的发展已有50余年的历史了。电子标签吸纳了过去50年射频技术的研发成果,但是不能指望短期间内射频技术有革命性的突破。所以,电子标签要在成本上低于条码是至为关键的一个坎。
 
  专家指出,也许条码和电子标签还要同时存在30年或是50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电子标签持消极态度。相反,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和全球电子代码管理中心正在全力推进电子标签的应用。而EPC即产品电子代码是条码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内还是条码技术的有益补充。
 
  EPC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创立的物流信息管理新技术,2003年5月,EPC走出实验室,进入应用领域。2003年11月1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成立了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开始了EPC在全球的推广应用工作。2004年1月,EPC-global正式授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为其在中国境内的惟一代表,负责EPC在中国内地的注册、管理和业务推广工作。
 
  两位专家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许多国外厂商都将其加工厂设在中国,这是中国推动电子标签应用的契机。目前,许多跨国公司都与他们所在的组织达成协议,估计到2006年,中国的制造业将在跨国公司的统一框架下,在他们的产品流通、包装以及单品价值较高的产品上使用电子标签。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忠海认为,统一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是做好包括产品电子代码在内的我国物品编码工作的前提。在中国做好产品电子代码工作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在物品编码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包括健全的分支机构及专业的科研和推广应用队伍;有EPCglobal的授权并置于政府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有雄厚的科研及技术实力,能够跟踪国际物品编码领域的前沿技术并实质性参与该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据了解,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和全球电子代码管理中心正在制定一项电子标签国际标准,计划今年年底通过内部审定,2005年提交ISO(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两位官员表示,这项标准能否进入ISO程序,何时能够通过表决还是个未知数,但他们对此持乐观的态度。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