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脂双标时代来临,食品业迎配方大考

2025.04.29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8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4月29日消息,最近新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出台,新规新增 “饱和脂肪(酸)” 和 “糖” 两项强制性营养标示项目,这一变化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可能重塑食品行业的格局,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配方革命中,食品企业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法规演进:国民营养需求的深刻映射
 
       我国营养标签法规的建设历程,是一部与国民营养状况紧密相连的奋斗史。回溯到 1992 年,当时国民营养不良问题严重,这一严峻的现实促使政府开始积极着手改善国民的营养状况。1998 年,政府开始筹备营养标签管理办法,试图通过规范食品营养标签,为民众提供更准确的营养信息。
 
      到了 2007 年,首部推荐性法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发布。这部法规虽然只是推荐性质,但它标志着我国营养标签制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为食品企业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规范框架,引导企业开始重视食品营养信息的标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推荐性法规已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于是,在 2011 年,《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升级为强制性法规。这一转变意味着食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法规要求标注营养信息,否则将面临法律的制裁。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营养标签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使消费者能够更准确地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
 
       时光来到 2025 年,新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再次更新,新增了 “饱和脂肪(酸)” 和 “糖” 两项强制性营养标示项目。此次更新是基于国内肥胖等慢性病高发、“高油高盐高糖” 饮食不合理的现状。如今,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而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这些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落实 “三减” 行动、推动国民健康生活方式、规范市场行为,此次法规的更新势在必行。
 
       新规机遇:食品行业的创新曙光
 
       新规的出台,为食品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健康 / 功能食品行业的创新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过去,食品企业的营养宣称相对单一,而此次新规的实施,将促使企业追求更 “复合型” 的营养宣称。企业不再仅仅关注某一种营养成分,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整体营养价值。例如,一款酸奶产品,除了标注蛋白质、钙等常见营养成分外,还会突出其低糖、低饱和脂肪的特点,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
 
       同时,产品将向特定人群细分。不同的人群对营养的需求是不同的,新规的实施将促使企业针对不同人群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产品。比如,针对老年人开发富含钙、膳食纤维且低糖、低脂肪的食品;针对儿童开发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且口感好的食品。这种产品细分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增长点。
 
       其次,相关产业供应链价值将得到重构。随着新规的实施,天然甜味剂等原辅料的投入开发将增加。传统的高糖食品在新规下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企业将更多地使用天然甜味剂来替代传统的蔗糖。
 
       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天然甜味剂,它们具有甜度高、热量低的特点,将成为食品行业的新宠。同时,检测分析和咨询业务也将激增。食品企业需要对产品的营养成分进行准确的检测和分析,以确保符合新规的要求。这将为检测分析机构和咨询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
 
       最后,新规将增强行业透明度和消费者信任度。在过去,消费者很难准确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一些企业可能存在虚假标注或夸大宣传的情况。而新规的实施,将使食品的营养信息更加透明,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将促进食品行业的规范发展,提高整个行业的形象和信誉。
 
       新规挑战:传统食品企业的艰难转型 
 
       然而,新规的出台也给食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高糖高脂肪类传统食品企业。这些企业长期以来依赖高糖高脂肪的产品,形成了固有的产品线和生产工艺。而新规的实施,要求它们进行产品线转型,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战役。
 
       减糖减脂会带来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在传统的高糖高脂肪食品中,糖和脂肪不仅是提供甜味和口感的重要成分,还对产品的质构和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在蛋糕制作中,糖可以增加蛋糕的体积和柔软度,脂肪可以使蛋糕更加滋润和美味。当减少糖和脂肪的使用时,蛋糕的体积可能会变小,口感可能会变得干涩,质构也可能会不稳定。
 
       因此,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寻找新的配方和工艺,以解决这些技术问题。
 
       研发和供应链控制能力弱的小企业可能会因成本增加而退出市场。新规的实施,要求企业对产品的营养成分进行准确的检测和分析,这将增加企业的检测成本。同时,使用天然甜味剂等新型原辅料也会增加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对于研发和供应链控制能力弱的小企业来说,它们可能无法承担这些增加的成本,从而被迫退出市场。这将导致食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提高,大企业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海外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营养标签创新方面,海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FOP 标签是一种简单易懂的营养标签形式,自 1989 年以来,至少有 40 个国家推行了 FOP 标签,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最佳实践。
 
       不同国家的 FOP 标签各有特点,例如欧盟的 Nutri - Score 标签,它通过颜色和字母来直观地表示食品的营养等级,绿色表示营养等级高,红色表示营养等级低;英国的红绿灯标签,用红、黄、绿三种颜色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营养含量;新加坡的 Nutri - Grade 标签,则将食品分为 A、B、C、D 四个等级,消费者可以根据标签快速了解食品的营养状况。
 
       我国上海已经试行借鉴新加坡的饮料营养分级标示办法。这种分级标示办法可以让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快速了解饮料的糖分和能量含量,从而做出更健康的选择。通过借鉴海外的 FOP 标签经验,我国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营养标签体系,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营养信息的认知度。
 
       数字化标签也是海外营养标签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欧盟在 2020 年推出了 “从农场到餐桌计划” 中的数字标签,通过二维码等技术,消费者可以链接到食品的各类信息,包括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营养成分等。
 
       这种数字化标签为消费者提供了更详细、更全面的食品信息,也提高了食品行业的透明度。我国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已经纳入了数字标签,借助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积累,我国有望在营养标签数字化升级上与全球前沿并驾齐驱。
 
       野望:食品行业的变革之路
 
       新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出台,无疑是食品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但无论如何,它都将推动食品行业朝着更加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对于食品企业来说,要抓住新规带来的机遇,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和转型。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寻找更健康的配方和工艺,开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时,要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高糖高脂肪类传统食品企业来说,要勇敢面对挑战,加快产品线转型的步伐,否则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对于消费者来说,新规将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准确、更详细的食品营养信息,从而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营养标签,选择低糖、低脂肪、高营养的食品,减少 “高油高盐高糖” 食品的摄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加强对新规实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严格按照法规要求标注营养信息。同时,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对营养标签的认知度和理解能力。
 
       总之,新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实施,将引发食品行业的配方革命。在这场变革中,食品企业、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国民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食品行业在新规下的华丽转身。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