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节水新材料与农膜污染防控创新团队首次从设施产品端出发,系统解析了微塑料在典型鲜食果蔬表面的赋存特征、主要污染来源与有效消减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微塑料污染已演变为全球性环境危机,其向农业生态系统的扩散路径与界面行为尚未明确。当前针对鲜食果蔬表面微塑料的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多局限于实验模拟场景,其环境边界条件与设施栽培系统中多因子耦合的微环境存在本质差异。
该研究聚焦设施农业真实场景,采用先进的光谱成像和微纳尺度表征技术,以设施草莓(贴膜生长和完全暴露空气生长),散叶生菜和结球生菜为研究对象,依据“环境暴露-界面行为-溯源解析”分析框架,证实了浸泡30分钟处理对果蔬表面的微塑料具有显著去除优势。溯源研究表明,大气沉降是果蔬表面微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农药的污染贡献较小,且设施覆膜栽培模式会加剧微塑料的富集效应。该研究对强化设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规范使用地膜和农药有一定意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