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水果外包装可以吃,纳米封装技术食用薄膜

2023.06.29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213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基于天然植物营养素的纳米胶囊,可用于给人体补充营养;可食用的涂层,则能用于易腐食品的保鲜。当这两种新兴产品结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反应”?

最近,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胡鞒缤和所在团队,利用天然植物营养素的抗菌功能和抗氧化功能,将包封了营养素的纳米粒子,嵌入新鲜水果的可食用涂层中,借此实现了多种功能。

一方面,在贮存和运输的过程中,新鲜水果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和氧化影响,从而导致腐烂和营养丢失。

传统保鲜方法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要想延长水果的保鲜期并保持其营养价值,就必须开发新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保鲜技术,可食用涂层在近年来开始兴起。

纳米粒子水果外包装可以吃,纳米封装技术食用薄膜
另一方面,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植物中包含一些天然的营养素,能起到抗菌、抗氧化、抗心血管病、抗癌等不同功效。但是,许多天然营养素还没来得及被人体吸收,基本就会被胃肠道降解掉。

那么,应该怎么办?当把这些营养素封装在纳米胶囊里,就可以躲过胃肠道的降解,从而大幅促进人体吸收。

然而,除非健康出现了问题,否则我们一般不会特意服用这些营养补品。那么,能否找到一种大众喜爱的食材,来作为这些营养补品的载体?

针对以上问题,该团队提出“一石二鸟”的解决方案——把包封了营养素的纳米粒子,嵌入新鲜水果的可食用涂层中。

这样一来,就能利用植物营养素的抗菌功能和抗氧化功能、以及纳米封装的缓释效应,来保护新鲜水果免受微生物污染而腐烂,并能延缓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分解和氧化。同时,承载着营养素纳米粒子的水果,又能被大众广为食用。

在该研究中,反式白藜芦醇的参与必不可少。它是一种天然的植物化合物,具备抗氧化性和抗菌活性,被广泛认为具有保健的功效。然而,由于其溶解度和稳定性都比较低,导致其应用遭受到限制。

而在该研究中,该团队使用纳米封装技术,将反式白藜芦醇包裹在纳米颗粒中。这时,反式白藜芦醇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均被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也随之增高。

作为一种天然聚合物,壳聚糖可以和纳米颗粒混合,借此形成可以食用的薄膜。这种薄膜具有出色的抗菌活性、保鲜性能和营养保持功能,故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降低水果腐烂和质地变化,并能帮助保持水果中的营养成分,也能丰富纳米封装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研究中,他们将薄膜涂覆在草莓上开展控制性测试,结果显示草莓的货架寿命得以延长,果实的坚硬度也保持得更好,从而能在储存过程中减少重量损失,并能实现反式白藜芦醇的可控型释放。

当与壳聚糖形成复合材料之后,反式白藜芦醇的抗菌活性出现显著改善,抗氧化能力没有降低。实验显示,在大鼠口服这种附和材料之后,反式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有显著提高。

采用这种纳米封装技术,可以帮助保护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比如维生素 C 和多酚类化合物。通过使用这种技术,可以延缓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分解和氧化,从而提供更健康和有营养的食品。

这种可食用的薄膜还能用于其他食品中,比如饼干、巧克力、肉品等,从而赋予它们抗菌、保鲜以及保持营养的功能,这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新鲜、更有益的食品选择。

日前,相关论文以《用于草莓保鲜的多功能纳米包封反式-白藜芦醇/壳聚糖营养食用涂层的开发》(Development of Multifunctional

Nanoencapsulatedtrans-Resveratrol/Chitosan Nutraceutical Edible Coating for Strawberry Preservation)为题发表在 ACS Nano 上 。

胡鞒缤是第一作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王庶教授和 Zhaoyang Fan 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未来,他们可能会继续改进纳米封装技术和可食用薄膜的制备工艺,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和稳定性。还可以尝试不同的纳米材料、添加剂和工艺参数,以优化封装效果和食品保鲜性能。当然,也可以尝试将该技术用在更多其他种类的产品中。

考虑到纳米材料在食品中的应用,还需要进行更详细的生物安全性评估,以确保纳米封装技术对消费者的安全性,预计这些评估包括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稳定性研究、以及对消费者健康的长期影响评估。

接下来,他们打算在食品保健和营养补充领域,评估纳米封装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在考虑寻求与食品工业的合作,将这项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