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包装与供应链匹配程度

2025.03.07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37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快速消费品供应链上的环节众多,节点间的条件和环境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包装与供应链是否匹配,是能否保证消费品完好无损地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关键。
 
  验证包装是否适应供应链要求的方法,通常是在新品上市前进行配送测试。这种配送测试可以快速地识别和决定与产品相关的问题,以及包装或者托盘的装载方式;发现可以减少包装成本的机会;确保产品和现场展示包装可以被接受;对不同的包装选项进行平行对比;以基准包装和竞争的包装进行比对;验证预期的结果。
 
  在欧美发达国家,快速消费品在上市前大都要通过专业的包装咨询和测试机构进行这种供应链的匹配验证,在中国则还是一项比较新的业务,品牌企业对这种测试的作用和意义还不甚了解。
 
  派诺国际(Pira International)是一家位于伦敦的全球著名包装咨询和测试机构,在包装材料和制品的测试以及包装改进和包装性能、规格的评估方面拥有50多年的经验。据派诺国家的包装专家介绍,派诺国际拥有装备齐全的世界级物流检测实验室,可以模拟从生产制造到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他们每年都会为全球众多的厂商提供这种供应链验证服务,客户来自食品和饮料、家庭和个人护理品、冷冻、冷藏和新鲜品、化妆品、啤酒、葡萄酒和烈性酒等快速消费品行业,以及电子电器、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行业,包括:Procter & Gamble,联合利华,Diageo,Multinational food company,Kimberly Clark等。
 
  派诺最近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欧洲快速消费品供应链上每年的损失达到35亿欧元,其中在供应链的后端部分出现的损失最为严重。
 
  供应链的匹配性验证检测通常包括:气候性损害评估(评估温度、湿度,冷冻和冷藏链配送条件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周期的影响);公路、铁路、飞机和全球船运的振动再现;与机械化的托盘装载、自动传送和车辆运输相关的平行影响因素;贯穿整个供应链的人工或机械搬运等垂直影响因素,包括店后管理等;重新规划仓库的密度和车辆堆垛方式等等。每一项内容都包括一系列精选的实验室测试。
 
  2005年派诺国际领导创建了一项多客户参与的针对零售配送系统的创新的实验室测试方法,它可以应用于零售商的分销运营,并且已经证明派诺对复合分销配送领域发生的物理性损坏具有独到的见解。这套测试方法的主要测试环节包括:
 
  ·人工搬运
 
  ·零售易包装(Retail Ready Packaging)运作
 
  ·托盘的混合装载
 
  ·滚笼车
 
  ·滚轮式促销单元
  
  ·订单识取
 
  ·店后管理
 
  ·自动零售系统(传输)
 
  ·消费者管理
  
  ·自堆垛、促销和补货
 
  在进行测试前,派诺国际的包装专家通常要与客户就产品和包装进行讨论,拟定一份初步的检测计划书,筛选出最为重要的和必须的实验,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帮助客户节约检测成本。检测结果由专家进行评估,从中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包装的建议。派诺国际的专家介绍说:供应链匹配测试可以改进销售包装的外观,有效应对消费者的反馈,减少包装破损,降低包装和运输成本,提高实用性,提高品牌认知度和减少新品上市的导入时间。
 
  供应链匹配检测不是一项常规的测试,每一个案例中的检测项目和重点都可能不同,经验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供应链节点的选择,检测项目的选择,测试结果的分析以及改进建议。
 
  通过了解实验室测试结果和产品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以及检测过程中的视频记录,客户可以直观地了解包装的性能和产品在配送流通过程中的性能表现,已经有众多的品牌厂商已经从中获益。由于缺乏统一的托盘、货运卡车以及装卸机械,中国的供应链流通环节远比欧美复杂。目前中国的很多快速消费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包装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影响到内装物的品质;而包装的外观是否完整漂亮,对销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供应链的匹配性检测在中国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可以为品牌厂商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将更为显著。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