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对食品行业是多头监管,包括公安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不同部门负责食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这种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制,常常导致职责不清、管理重叠和管理缺位等问题。目前食品行业正在推行“QS”标志,这对提高我国食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安全是大有好处的。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仅仅加贴标志还是不够的,也许企业生产过程是安全的,但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者食品在仓储过程中发生了变质,追查起来就很困难。而使用 EAN.UCC 系统,将在追根溯源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我国进入 WTO,我国的对外贸易已完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因此必须遵循国际准则。在食品方面,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食品必须能够进行追踪和追溯。欧盟管理法规规定,从 2005 年 1 月 1 日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必须能够进行追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要求在美国国内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及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以及外国从事向美国出口上述食品的相关部门,应向 FDA 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追踪与追溯。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增长,越来越多的食品将出口到欧盟、美国等国家,为了符合欧盟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的要求,避开技术壁垒,促进我国食品质量的提高,增加我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实施食品跟踪与追溯。
目前,国际上通过的实施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是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良好加工操作规范以及 ISO9000。HACCP 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宇航食品生产企业,其基本内容可分为两部分:(1)危害分析:分析食物制造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2)关键控制点:根据危害分析结果设定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方法。但无论是 HACCP 还是 GMP,都只是对加工环节进行控制,而缺少将整个供应链全过程链接起来的手段。
将 EAN.UCC 系统应用于 HACCP 中,可对食品进行有效的标识,保存相关的信息,从而有效地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建立“从农场到餐桌”食品供应链跟踪与追溯体系。EAN.UCC 系统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共同开发的,它负责管理和维护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通用商业语言,为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位置及服务等提供惟一标识。EAN.UCC 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编码体系、数据载体和数据交换。
EAN.UCC 系统通过具有一定编码结构的代码实现对相关项目及其数据的标识,该系统保证了在相关应用领域中在世界范围内的惟一性。在提供惟一的标识代码的同时,EAN.UCC 系统也提供了附加信息的标识,例如有效期、系列号和批号,这些都可以用条码来表示。EAN.UCC 系统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EAN.UCC 编码系统包括六个部分:全球贸易项目代码、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全球位置码、全球可回收资产标识、全球单个资产标识和全球服务关系代码。它主要包括三种条码符号:EAN/UPC 条码符号、ITF--14 条码符号、UCC/EAN--128 条码符号。
国内食品行业对 EAN.UCC 系统的应用目前还主要局限在零售结算环节,远未在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应用。对照国外情况,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企业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受生产方式、经济因素等的制约,相当多的企业都是家庭作坊式加工生产,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的技术、意识都有待提高,即使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也只是为了产品的出口和在超市销售才使用了商业条码。切切实实要在整个供应链中使用条码来进行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企业寥若晨星。
欧美国家企业则大多数是集约化生产,专业分工较强,走规模经营的道路,且经过充分的资本发展,企业都具有相当的实力,在观念、意识、资本、技术等方面基础较好,大都自觉地把EAN.UCC 系统作为提高自己企业效益的必要手段。
2)全程可跟踪供应链尚未形成
要实施食品的供应链全程跟踪与追溯,需要供应链伙伴就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地标识并达成一致,方可形成普遍共识。
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食品供应链处于断续状态。以养猪为例,在西部农村多数农民还是各家圈养,一头猪养肥之后卖给收购方,屠宰后可能运到东部去销售,由于很少保存和记录猪的生命周期及运输储存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跟踪与追溯根本就无从谈起。
在西方,养殖农场规模一般都很大,一头猪可能是在德国出生、在意大利生长、在法国屠宰和分割、在比利时储存、在希腊销售。如此多的环节,由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参与方都遵守和使用 EAN.UCC 系统,通过 GTIN 对产品进行标识、SSCC 对物流单元进行标识、GLN 对各个参与方进行标识,此外还对食品供应链中相关属性信息通过应用标识,建立专门的食品供应链数据库来进行管理,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可以做到全程跟踪与追溯。
3)监管手段落后
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带有很强的短期行为色彩,通常是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之后,各有关职能部门才会行动起来,并且大都只会处罚不会指导,以处罚代监管,所以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大头婴儿奶粉、有毒瓜子、注水猪肉,通常是采取突击式的检查,阶段性的进行专项整治,一旦风头过去,很容易产生反复。问题的关键还是管理机构没有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来对其实现全程监管。
在国外,GMP 保证了生产加工符合安全卫生食品应遵循的作业规范,HACCP 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预防性控制保障体系,如果企业自己发现生产加工的食品有质量安全问题,可以主动进行召回,这样企业可以免于处罚,否则将会面临极其严重的处罚。企业之所以能够进行主动召回,是因为通过 EAN.UCC 系统可以跟踪和追溯产品的流向。
4)不容忽视的成本问题
国内有一家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的年加工生产能力据说居全球之冠,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安全监控体系,已走上了规范化、集约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培育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户签定了安全合同,并对每个农户编制了公司内部的管理代码。从该公司生产出来的肉及其加工产品,基本上可以做到跟踪与追溯,每一头猪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代码,在对猪宰杀之后发生的质量问题,可以查询和追溯到养猪农户。猪肉加工分割之后的产品也使用了GTIN,但还是有一点漏洞,这就是白条猪在分割车间是没有标识的,处于一种“失控”状态。如果在这个环节发生质量问题,公司将不能很好地查询问题所在。如果在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贴上条码,一个标签若按两分钱来计算,仅次一项,公司每年就要增加两千万元的投入,而眼下尚见不到回报。所以这一工作没有继续下去。
5)EAN.UCC 系统宣传不够
应该说,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早已十分明了,具有了相当的警惕性。但对于如何实施全程跟踪与追溯还知之甚少,对 EAN.UCC 系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超市结算上,既不准确又很片面,这也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开展“条码推进工程”,把食品行业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的缘由。由于 EAN.UCC 系统诞生于国外,全球都用其英文名称,使中国老百姓不清楚它是什么东西,影响了它的普及与接受程度。而国外在这一方面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便捷的信息传播手段与发达的教育体系,以及其语言文化背景,使全社会对 EAN.UCC 系统的认知程度和信息可获得性方面,较国内大大领先。
如何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切实提高 EAN.UCC 系统在我国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呢?权威人士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教育与宣传
要让全社会部充分意识到加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让广大的老百姓都明白有一种叫做EAN.UCC 系统的技术体系,可以帮助他们吃上放心食品,并且一旦出了问题可以进行跟踪与追溯。
对于食品企业,通过教育与宣传告诉他们使用 EAN.UCC 系统可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有效地监控,提高自己产品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扩大自己的贸易对象,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巩固并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为此,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及其分支机构面临着如何将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大众的任务,让 EAN.UCC 系统为寻常百姓所熟知。
2.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
加强与国家食品质最安全管理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让主管部门的领导知道 EAN.UCC 系统是一个可以帮助实现对食品安全的跟踪与追溯的技术体系,应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全程实施EAN.UCC 系统,包括给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使用 EAN.UCC 系统的企业提供补贴、实施优惠政策、产品免检等措施,对企业实施 EAN.UCC 系统面临的标识成本问题提供的切实的解决方案,让企业真正用起来。
如果能够通过国家主管部门联合发文,要求产品必须应用 EAN.UCC 系统进行跟踪与追溯,那就最好不过了。
3.提高食品行业的准入门坎
适当提高食品行业的准入门坎,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资金、人力,方可从事生产,减少家庭作坊企业的数量,要从整个供应链实施跟踪与追溯的高度,来看待提高食品行业准入门坎的意义。这样,实施产品质量跟踪与追溯就有了基本的技术、人员保障。
4.加强科研示范基地建设
要加强食品跟踪与追溯体系的研究,建立利用 EAN.UCC 系统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的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在生鲜食品、肉制品、海产品、冷藏食品等行业逐一推开,让企业见到可参考的模型,给老百姓展示可跟踪与追溯的放心食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