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联动发展

2025.03.12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15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济南市口岸物流办副主任夏庆从事物流业管理与研究多年,近日以业内专家视角撰文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联动发展,即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互相深度介入对方企业的管理、组织、计划、运作和控制等过程,共同追求资源集约化经营和企业整体优化的协同合作,不仅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两业”融合联动发展意义重大
夏庆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融合联动发展,重在充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挖掘管理、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深化社会分工,提高核心业务的专业化水平,满足制造业批量化、个性化、柔性化等物流需求,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两业”融合联动发展,有利于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释放和集聚物流需求,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两业”融合联动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运作效率为目的,以物流资源的整合为手段,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创新物流管理和服务模式,营造利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环境,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物流企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
六条对策建议,条条都有针对性
夏庆认为,推动“两业”融合联动发展,首先要优环境,以制度促融合联动。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制造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要积极营造“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环境,把“两业”联动作为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点工程,对“两业”联动示范项目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要对制造企业出租闲置物流设施,物流企业承租制造企业的仓储、设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要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规范统计指标体系,推进“两业”联动标准体系和信息化体系建设。
其次要育人才,以智力促融合联动。“两业”融合联动发展,人才是关键。政府部门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搭建对接平台,把物流人才培养纳入政府培训计划同步推进,有计划地组织制造业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供应链管理培训;发挥行业组织、培训机构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物流人才引进、培养,为“两业”融合联动做好智力支持。
其三要造流程,以模式促融合联动。政府部门要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引导企业采用适宜的融合联动模式,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选择一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重点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作为融合联动发展的试点,整合物流业务,实施流程再造;引导试点制造企业与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探索联动发展新模式;扶持本地或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两业联动品牌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其四要创管理,以技术促融合联动。实施制造业物流效能提升工程,降低物流成本。鼓励物流企业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融入制造业供应链体系,采用精益物流、零库存管理、循环取货等先进管理技术,降低库存,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物流运作水平;支持物流企业开展流通加工、金融物流、渠道分销、保税物流等增值服务,形成更多利润增长点。
其五要促整合,以集约促融合联动。引导制造业集聚区加强物流功能整合,释放和集聚物流需求。统筹规划制造业集聚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集聚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共用,为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提供良好的承接基础条件;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要充分发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等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面向制造业集聚区提供一体化、专业化物流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实施主副剥离,外包物流业务;支持制造企业组建专业物流公司,做强做大物流服务板块,提升制造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其六要做定制,以柔性促融合联动。鼓励制造企业引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咨询机构,开展物流规划,实现一体化物流管理,保障物流活动在供应链体系内高效运行。引导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加强与制造企业的融合联动,加快向制造业物流服务商和供应链集成商转变;鼓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物流业务托管机制,形成制造企业实现集约化生产、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格局。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