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等技术是如何用来提高物流业效率的

2025.03.12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11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物流业很复杂,不懂这个行业的人几乎不了解这个词的意思,当他们询问您做什么而您回答“物流业”时,尽管他们不知道实际是做什么的,但仍会点头表示了解。
计划、生产、采购材料、运送产品给顾客以及退货的过程都涉及大量的技术层面。您能想象若是没有技术层面存在的话,这个产业将会如何呈现呢?幸运的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技术是存在的且一直都会在。
今天来探讨,有哪些重要的创新技术可以提高物流业的效率?
1、结合数字化,可使供应链流程优化
如果物流不可靠,那么整体产业将会崩坏,所有的数据数据都需要备份,在数据不见时才能还原,这实际真的发生过,常常在系统坏掉或是当机的时候发生,定期将数据备份至云端可以避免该情况发生,这个动作将物流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数字化。
无须聘请专业工程师来协助将消失的数据数据还原,每当需要调阅数据时,随时都可调阅,云端不会有当机的情形发生,也不会发生让您失望的情况。
2、区块链可以追踪产品的制造过程
当你购买钻石耳环时,你能想象该耳环背后的整个物流过程吗?钻石被开采,然后被某人购买走,并卖给珠宝商,接着小公司又将商品转卖给大公司,最后才到珠宝店贩卖,或者有人以前曾买过该商品然后又出售,而现在另一个顾客又从另一家商店购买走。
这昂贵产品的供应链是相当复杂的,区块链可以将记录简单化并数字化,并可以随时调阅,这项技术为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数字化记录,当您拥有特定钻石的唯一钥匙时,将能获得所有有关钻石属性及开采到珠宝店的买卖过程。
区块链是个相当新颖的技术,并未广泛应用在物流业上,但是仍具有很大的潜力,期待未来将成为该产业转型推动力。
3、 动态路线系统使运输更有效率
当公司正处理成千上万个订单,将货物运送给顾客或消费者食,运输为效率的至关关键。在这电子商务时代,取决于所拥有的系统,将使公司能节省多少或损失多少。动态路线是个从头开始设计路线的系统,与固定路线相比,动态路线能更快且使运输过程优化。
当然,它需要内建一个特殊程序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分析目的地和当下可运输的路线,您可以从SuperiorPapers.com雇用一位工程师来为您的企业打造新程序。
4、大数据分析使物流业优化
大数据分析通常以消费者为中心,企业用来了解其目标客群的购买模式,因此该技术也可用在物流业上。
当分析大量数据时,可以得知供应链哪里产生了问题,基本上,借助数据我们了解到如何预测以及如何预防问题发生,例如,透过分析车辆历史故障记录,来得知何时需要维修车辆。
5、增强现实(AR)可改善仓库管理
若是没有这项帮助员工快速浏览的技术,很难去管理大型的仓库,AR技术可以让仓库员工快速辨别出产品种类及位置。
2016年,DHL发表了一项全球AR项目,该项目让视觉选择变得容易。公司使员工配戴了智能眼镜,该眼镜可以显示出物品所在位置,由于不用拿着订单边找物品,使员工可以更快、且出错率少地找出物品。
6、物联网改变了一切
物流世界日新月异,我们很难追随它的脚步,像是人造卫星追踪器能够随时监控产品位置,这只是其中一项惊人的发展之一。
这项技术有助于改善资产使用效率,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监控和维护机器。
7、 聊天机器人扭转了顾客服务的型态
借助在线对话系统,企业可以在顾客服务上节省许多时间和金钱。举例来说,如果您试着与UK essays联系,那么聊天机器人比真正的接待人员更受您青睐,这项尖端的技术模拟了真实的对话,可以有效地帮助顾客解决问题,如果是特殊问题,聊天机器人会直接将客户转到负责该问题的客服人员。
科技是我们的好朋友
供应链管理不再是个复杂难懂的概念,有赖于不同的工具与科技,使得所有供应链更容易掌握,未来将持续演进,您是否也对它的未来发展感到很兴奋。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