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镇的绿色逆袭

2025.03.14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34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板桥镇位于遵义市北部的汇川区,红色革命圣地娄山关就地处板桥镇境内,这里是红军长征时期取得首次大捷的地方。这里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板桥镇依托其凉爽的气候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红色革命圣地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避暑游,成功打造了“红色记忆”“清凉山庄”“书香耕读”等民宿集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板桥镇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板桥镇始终注重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人民政府党委委员、副镇长李英告诉记者,一方面,板桥镇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藤编工艺品作为板桥镇的特色非遗项目,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更成为了当地的“爆款”旅游商品。今年全国两会上,李英也特意将板桥藤编——红军小灯笼作为非遗工艺品带到了北京。
      另一方面,板桥镇不断改善道路和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同时,还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措施,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2024年,板桥镇积极响应垃圾分类政策,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发放群众垃圾桶1500个,有效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此外,还争取中央衔接资金210万元,实施了娄山关社区中心组、板桥村大湾组污水收集处理项目,不断提升污水处理水平,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在绿色发展方面,李英表示,板桥镇将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病媒生物防治等工作。
      同时,严控畜禽养殖污染,规范养殖区域,科学处理粪污,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板桥镇已经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0万元,实施娄山关红旗污水处理项目。该项目将解决村民组167户、562人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逐步将全镇的污水集中到污水处理厂中处理,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此外,板桥镇还将继续加强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保护好娄山关、仁江河等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让绿色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近年来,随着板桥镇娄山关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兴起,藤编工艺品等当地特色旅游商品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娄山关社区居民除了售卖制作藤编工艺品外,还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起了各种产业。有的卖起了特色小吃,有的搞起了民宿。
      如今,在板桥镇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一条街上,开办着古镇度假村、冷水鱼农庄、枫林农家乐等100多家民宿、农家乐,家家户户都在从事藤编产业。藤编工艺品作为板桥镇的特色非遗,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更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一件藤编工艺品的诞生至少需要十几道工序,藤编产品不仅要有实用性,也要有欣赏价值。现在我们的藤编产品融入了文化内涵,已从最初的家庭用品向工艺品转变。”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藤编技艺传承人马毅正在忙碌着给藤编椅打包,等待快递员拿货寄走。
       通过网上平台,今天他已售卖了好几单。而今,线上网店和线下销售渠道的拓展,藤编工艺品的销售额逐年攀升。板桥藤编已经成为了全国一个知名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购买和体验。
      在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中,板桥镇还注重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打造了一批具有红色元素的旅游产品和活动。例如,在娄山关景区内建设完善了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红军战斗遗址等红色景点,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未来,板桥镇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持续巩固和提升绿水青山的底色,让绿色发展成为镇域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板桥镇还将加强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板桥特色的绿色品牌和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座美丽的小镇。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