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港口集团:发力绿色集疏运 构建物流新生态

2025.03.18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12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3月10日,一艘载有17万吨矿石的巨轮缓缓驶入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4.150, 0.04, 0.97%)京唐港区,停靠在矿石码头公司“矿2”泊位。库场内,一辆辆电动铲车与新能源重卡默契配合装车疏港,将来自澳大利亚黑德兰港的铁矿石运至腹地钢铁厂。
近年来,河北港口集团深入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优化结构、标本兼治原则,综合应用铁路、水水中转、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车汽运等方式全方位构建绿色物流运输体系。2024年,河北港口集团铁矿石绿色运输比例达到82.4%,成为物流通道全程向“绿”的港口典范。
夯实绿色运输基础,提升物流保障能力
日前,“黄骅港—武安”绿色汽运通道正式通车,秦港股份(3.280, 0.05, 1.55%)通过广泛市场调研与技术创新,打造新能源“钟摆式”运输模式,努力实现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南部绿色集疏运体系全覆盖,为沿线钢铁、氧化铝等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低碳的物流服务。
河北港口集团围绕铁矿石绿色运输,大力推进配套设施建设。
公转铁方面,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铁路线改造扩建为腹地钢铁企业提供了绿色运输通道,降低了运输成本;唐山港京唐港区矿石码头铁路疏港配套装车系统工程建成投运,实现了矿石疏港“后场取料—管带输送—火车装车”全流程专业化、自动化、绿色化。截至目前,河北港口集团已配套铁矿石疏港铁路装车楼12座,装车能力超过1亿吨/年。
管廊运输方面,河北港口集团“三港四区”与周边密切联动,配合建设封闭皮带管廊25.8公里。京唐港区环港运输廊道可将铁矿石从港口直接输送至周边钢厂、焦化厂,将传统“一对一”皮带管廊升级为“一对多”区域辐射皮带管廊。
新能源车替代方面,河北港口集团配套建设充电桩330余个,换电站3个,为集疏港新能源车辆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全年供电量超1亿度,大大减少了柴油消耗。2024年铁矿石新能源车辆集疏港占汽运总量的73.5%,较2023年提升了近13个百分点。
发挥集疏运枢纽作用,打造“零排放通道”
前不久,唐山市发改委沿海科工作人员张垚鑫调研钢铁产业时发现,企业与港口联动更密了——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天柱钢铁等迁至沿海的钢厂,纷纷在厂区和港口间建起皮带长廊,将原料由廊道直接运进厂区。
河北港口集团充分发挥港口集疏运枢纽作用,与周边钢铁企业紧密合作,推动铁矿石运输绿色化。与河钢乐钢、首钢京唐、沧州中铁装备材料等周边20家钢铁企业联手打造了20条铁矿石集疏港“零排放通道”,铁矿石集疏港全部采用新能源车或“新能源车+皮带管廊”运输方式,实现了全程零排放运输,单程总里程超1100公里。
唐港股份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发起倡议,共同打造“百公里零排放绿色生态运输圈”,加速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携手打造绿色港口、绿色物流和绿色钢铁的协同发展新生态。严格限制燃油燃气车辆进港,矿石码头公司每日可减少燃油燃气车辆约550辆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00吨。
创新开拓运输模式,推动港口绿色转型
“我们的铁矿石自京唐港下水,通过‘水水中转’到黄骅地区后,综合物流成本节省了近200万元。”来自邢台的一名客户欣然表示。
河北港口集团锚定客户需求,进一步降低客户综合物流成本,积极打造长距离新能源绿色运输通道示范,开拓陆路运输转为水上运输的“水水中转”业务。如今,“钟摆式”运输、“水水中转”等模式已经在河北港口集团逐步推开,业务聚集效应与生产提速效应叠加,矿石运量持续加码。
在黄骅港—山西原平(600公里)、黄骅港—武安—长治(690公里)两条公路干线上,秦港股份沧州矿石公司联合产业链多家企业打造长距离新能源绿色运输通道。为推动电动重卡换电与“双能源”(电动+氢能)模式应用,合作建设18座换电站和3座加氢站,实现河北港口铁矿石、铝矾土等大宗货物长距离跨省绿色运输。
曹港股份与钢铁企业码头携手创新构建“水水转运”工作模式,实现铁矿石与钢铁成品“重去重回”固定航线短驳运输。2024年6月至12月,累计260余万吨铁矿石由陆路运输转为水上运输。同时,曹港股份铁矿石绿色运输比例提升4.5个百分点,不仅实现铁矿石运输绿色转型,又降低了客户运输成本。
绿色发展,拥抱深蓝。河北港口集团将秉持新发展理念,不断优化运输方式,持续释放港口及临港产业潜能,有效助力港产城融合发展。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