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铁连续两年荣获标普全球“深绿色”认证,引领亚洲物流科技行业低碳转型

2025.03.18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27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近期,全球知名评级机构标普全球发布CTA(气候转型评估)报告,地上铁以其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的优异表现,被标普全球赋予“深绿色”标识,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同时也是亚洲首家获得标普全球气候转型评估认可的企业。
 
成立于1860年的标普全球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信用评级机构,得益于其优秀的历史表现和严格的准入制度,其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上长期保持领先地位。CTA作为标普全球的评估工具,旨在评估公司在气候转型进程中的位置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全球每个行业中,标普全球CTA评估要求企业必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做出显著贡献,并且在建设和运营期间保持优异的环境绩效表现,才能被评为最高等级的“深绿色”。
回顾地上铁第一次参与标普全球CTA评估,公司便以其纯绿色经济活动为核心的整体业务被标普全球授予“深绿色”标识,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如今再获国际认可,更充分展示了地上铁在ESG领域不断深耕,探索实施各ESG议题的良好实践,以期在ESG管理之路上走深、走实、走远的美好期待。
肩负“降碳”使命,坚持绿色发展路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目标,中国也在大力推行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作为新能源物流行业数智化领域的领先企业,地上铁积极响应政策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促进整个行业的绿色物流建设。
公司积极践行ESG理念和“双碳”政策,在合规运营的前提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抓紧其中机遇。针对台风、暴雪、极寒天气制定应急预案,以《温室气体协定书》为准在全司范围开展碳盘查,加强碳数据管理,为相关物流园区涉及零碳优化方案等。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探索新能源车辆的减碳可能性。截至2024年10月末,地上铁已在200多个城市实际投入运营超16万台新能源物流车,地上铁运营的新能源物流车辆仅2023年减碳量便达198,040吨。
与此同时,地上铁的绿色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成为2023亚太碳中和创新示范社区首批成员单位,荣获第十三届公益节2023年度ESG先锋企业奖、2023绿色城配年度绿色城运企业奖等众多荣誉,助力绿色物流体系健全发展。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合作共赢保障利益
地上铁在绿色物流领域中,始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公司不仅仅追求经济上的成功,更注重通过可持续发展实践,与客户、员工、合作伙伴及股东共同创造长期价值,实现共赢。当下,地上铁已经拥有一支专业团队,多元包容和公正透明的工作环境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的加入,也成为了地上铁企业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发展上,地上铁同样走在了前列。截至2024年12月末,地上铁已在200多个城市实际投入运营超16万台新能源物流车,服务网点超1,400个,服务企业客户6,800余家,连接互联互通充电桩160万根,参与了20多个城市的绿色货运和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创建。通过打造“共享”绿色物流生态圈,地上铁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环保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也在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与此同时,地上铁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声,应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作为国家(深圳)气候投融资项目库首批入库企业,地上铁以深圳企业代表身份积极展示ESG全面电动化解决方案,分享在新能源物流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此外,地上铁也是首批签署联合国发起的“工商界在行动-可持续产业发展共识”企业,并加入了“时尚气候创新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地上铁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新能源物流产业是推动绿色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面向未来,地上铁提出了“为绿色物流而生”的ESG战略愿景。扩大新能源车辆应用范围、优化电池回收技术,加强与政府、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合作,努力培养专业绿色物流人才,持续深化ESG治理。在此过程中,地上铁将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调整完善行动方案,确保步伐稳健而深远。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