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涌入一堂环境课,他们都关注啥?

2025.03.24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24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近日,面向北京大学非环境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影像环保——科学、意识、行为的变迁》(以下简称“影像环保”)正式开讲。

这是国内首个从图片的视角来探讨环境史的课程,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贾峰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共同讲授,借助经典图片和视频以及传播方式等,生动再现环境事件的历史场景及其演变和引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影响,引导学生以更多视角认识人类与环境共存发展的历史,反思并探寻推动当前文明变革的深层驱动力。

从影像资料入手,引导学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影像环保”通过近20组图片,回顾百多年来世界环境史上的标志性公害事件及其引发的媒体传播现象与文化影响,通过深入分析科技发展、意识转变、行为变化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帮助学生反思历史、洞察当下、展望未来。比如,伦敦用数个世纪的煎熬和血的教训走出烟雾困境,其曲折过程为发展中国家的空气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推动环境治理创新,进入精准治理、科学治理和依法治理新时代。

谈及课程特色,贾峰说,“这门环境历史课,以照片和视频为切入口,展示世界环境史中备受关注的大事件,引发学生深刻思考,促进学生环境意识觉醒,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进而推动环境公共政策的创新发展。”

在课程设计上,有颇多创新之处。据了解,课程安排首要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共组建7个研究小组,聚焦尤金史密斯与水俣病、美国国际气候公约“三进三出”之分析、珍古道尔博士及其影像传播、伦敦烟雾治理为何如此艰难等议题,学生自由选择组队进行研究。

翻开选课名单,记者发现41名选课学生分别来自15个不同专业,其中医学院学生占大半,其他还有来自法学、经济学、历史学、信息与计算机等专业或方向的学生。

贾峰分析道,通过多年的环境宣传教育,大学生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希望环保理念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也是新时代年轻人的环保意识觉醒的体现。

交谈中,学生们也分享了自己的选课感受。

“我喜欢摄影,将环保与影像结合到一起非常新颖,我喜欢看自然纪录片。曾经经过城郊区的垃圾填埋场,那里恶臭无比,遍地垃圾,自那时起我就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在生活中也会注意到垃圾的处理和分类。”来自基础医学院的学生柴兆远说。

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李乐说,“环保议题的复杂性好像被具象化了。全球升温不只是连年攀开的数字,更是未名湖冰场因冰层过薄未能开放的叹息。课堂上,科学事实+视觉冲击+社会响应的三维解析,打破了我对环保的刻板认知,每一个环境危机都是科技、资本、伦理与传播角力的战场。

“课堂上老师不仅讲授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还邀请了行业内的前辈开展讲座。他们走向高原、冰川,与大自然的生灵结成朋友,为它们发声。我意识到‘环保’并不是大而空的口号,当人类用影像的手段使其可视时,我们也从索取迈向了回馈。”法语系学生冯雅琪告诉记者。

......

“我们希望这门课程能够为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关心地球未来、愿意深入探索环境和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学生提供有别于专业课程的多学科视角,使得他们可以借助人类对生态环境从关注到社会推动到形成人类共同行动的历史经验中获得启发,使得他们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更深度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张世秋告诉记者。

不同领域的校外人士,对环保类议题也颇为关注

课堂上,记者还看到有七八位来自医疗系统、地产行业、金融投资等领域的校外人士旁听。

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领域的人都可以从这门课中找到自己想了解的历史和知识。“课程中有涉及到日本水俣病的案例,医生很感兴趣,也有涉及到企业行为的案例,企业家及金融投资人士可以得到启发,在绿色金融方面、ESG方面都有益处。”贾峰告诉记者。

“很多投资项目都会考察其所承载的环境影响,气候变化相关的议题在投资圈也备受关注。这门课让我了解人类环保历史的发展进程,从影响深远的环境事件中汲取经验和力量,有助于拓宽我的视角。”一位金融投资人士分享了她来听课的心声,“我业余也在运行少年环保公益研学项目,希望专业的环保知识能为公益研学注入能量。”

如今环境质量大大改观,环境热度也有所下降。反映在高校,环境类公共选修课如何吸引学生选课成为新挑战。

贾峰认为,蓝天的回归并非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恰恰相反,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已经进入深水期,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高度相关。因此,以创新来引发青年人关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动员青年参与很有必要。

“未来,还将根据课程进度,将适时邀请来自主流媒体的资深环境记者以及知名环境学者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用‘现身说法’的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参考。”他说道。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