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专家解读新冠病毒与食品安全 畅谈后疫情时代食品产业未来发展

2025.03.27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49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曾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疫情防控方面投入了巨大资源。新冠肺炎的防控涉及各行各业和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食品行业也不例外。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一些国家的主管部门都声称新冠病毒不会通过食品传播,而人们对此仍心存疑虑;另一方面,伴随着疫情的发展,食品工业的应急保障功能及今后的战略储备功能凸显,后疫情时代的食品产业该如何“危”中寻“机”、创新发展,值得食品科学家们深度思考。
3月21日,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共同组织了一场食品科学网络圆桌会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爱尔兰新冠肺炎国家应急中心等组织机构的近20位国际大咖专家及近百位行业特邀代表悉数上线,以线上报告与互动的方式,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兼具前瞻性和权威性的食品科学圆桌会议。而此次会议也成了双方计划于今年7月共同主办的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的“前奏和引言”。
观点一:尚没有任何关于新冠病毒通过食品传播的科学证据
WHO国际食品安全官方网络营养与食品安全事件监测主管Peter Ben Embarek 在会上介绍了COVID-19在167个国家/州/地区确诊情况,并对新冠病毒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表示赞赏。
“COVID-19不是食源性疾病,而是动物源性疾病(来自WHO),虽然在中国患者粪便样本中发现了新冠病毒,但COVID-19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与患者密切接触传播,而非食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表示,迄今为止,根据SARS 和MERS 的以往经验以及中国COVID-19疫情的发展情况,尚没有任何关于新冠病毒通过食品传播的科学证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US CDC)和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也表示,没有证据表明从中国进口的食品存在传播COVID-19 的风险。不建议对食品采取一些过度警惕的监管措施,例如,阻止在疫情严重地区生产的食品流向其他地区。
观点二:食物大量储存 营养不均衡现象在疫情期间凸显
正在武汉一线从事营养健康调查工作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教授表示,疫情期间的社区封闭式管理,促使很多家庭大量储存食物,随之而来的营养不均衡现象凸显。自社区封闭以来,武汉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大米、面粉、食用油和鸡蛋等食品受疫情期间社区封闭的影响较小,水产品、蔬菜、水果等由于不易存储,居民对其摄入量减少。调查发现,猪肉、牛肉和羊肉等红肉的消费量减少。居民可维持原有的能量摄入水平,甚至略有增加,但居民对维生素、矿物质、优质植物蛋白、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的摄入量不足。
观点三:受疫情影响全球食品行业正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1:餐饮业及中小企业承受巨大影响
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都柏林大学公共卫生教授、爱尔兰新冠肺炎国家应急中心Patrick Wall教授谈到目前欧洲面临的挑战时强调,食品分销、运输以及餐饮等行业受到很大冲击。首先,人们担心动物源食品中可能含有新冠病毒,从而极大地影响这些产品的生产全链条。其次,很多餐厅没有办法继续工作,餐饮业承受了巨大的影响。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给不少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冲击,企业生存难以维持。疫情的蔓延也导致了大量中国制造的食品无法出口到欧洲,对欧洲的食品进口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教授认为,预包装食品产业链长,企业在恢复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企业自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与物流企业不同,劳动力和上游原材料供应的限制是食品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此外,由于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企业的优缺点和食品行业的内部分化被放大。现金流充裕、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复工速度、市场稳定、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优势。疫情过后,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形成马太效应。
挑战2、食品安全与清洁卫生水平将面临更高要求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与清洁卫生的重视程度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陈君石院士指出,食品工业面临着许多挑战,消费者对于生鲜食品或食品包装是否会传播新冠病毒存在疑惑,其次是食品制造业、零售业和餐馆的清洁和消毒问题,这些无疑为行业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升卫生清洁能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食品制造业,以及制造商、零售商及餐厅,均须遵守一般卫生守则和世卫组织的食品安全五要素。Patrick Wall 教授也提到,消费者担心动物源食品中可能含有新冠病毒,这将影响整个动物源食品产业的全链条。在动物源食品的包装上,应考虑更为严格的灭菌处理手段,以保证安全性。
挑战3、食品电子商务平台需求激增带来的供给压力 消费者沟通与劳动力短缺
另一个挑战是劳动力短缺问题,以沃尔玛为例,目前面临的是未来员工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沃尔玛必须完善疾病报告流程,使那些感到不舒服的员工拥有报告疾病的途径,重要的是要确保通过技术改进,雇佣和培训员工等解决方案来帮助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观点四:“危”中寻“机”———后疫情时代食品工业或将迎来四大机遇
机遇1、食品工业对国家应急保障的重要性凸显
疫情期间,食品行业特别是方便食品、特殊食品等行业在保障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罗云波教授所言,疫情期间大多数人要求在家中隔离,方便面和冷冻食品成为市民的首选。据商务大数据服务机构ECdat away统计,2020年1月24日—2月20日,天猫平台方便面总销量同比增长57%,水饺馄饨类总销量同比增长78%,自热火锅总销量同比增长144%,肉制品总销量同比增长264%,汤圆总销量同比增长60%。与此同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于特医食品的使用也在不断加强,特医食品成为病人的重要营养支持。
机遇2、装备智能化与信息化将成为食品产业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
疫情促使食品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劳动力短缺的挑战成为众多食品生产企业复工复产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相比而言,那些装备智能化、信息化程度高的生产企业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抗击打能力”更强。此外,疫情还促使那些以互联网、电商平台为主要销售渠道的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由此可见,这轮行业重组后,幸存下来的食品企业将对市场需求和行业新技术更加敏感,拥有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支持的企业将在竞争中极具优势。
机遇3、“提高免疫力”为特殊食品行业创造新的增长点
在没有新冠病毒的特效药或疫苗研制成功之前,自身免疫力是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手段。食品是满足消费者营养健康需求的重要载体,而特殊食品在维持消费者正常的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如罗云波教授所言:“‘提高免疫力’产品将成为特殊食品行业新的增长点,也将带来稳定和长期的消费群体。然而提高免疫力并非一蹴而就,更不能临时抱佛脚。”
机遇4、关注老年人健康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
此次疫情期间,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免疫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丁钢强所长指出,根据调查,居家期间部分老年人没有注意或采取措施来改变或控制饮食相关的危险因素,例如,口味没有变淡,并且油和盐的消耗没有减少。这些有关老年人饮食风险的问题并没有被及时意识到,更不用说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这将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
IUFoST科学委员会主席、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Fereidoon Shahidi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COVID-19的暴发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并且已经覆盖了很多国家和地区。这次疫情带给食品行业诸多挑战,人们对于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如何从中吸取教训,这是人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