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哪一瓶酒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酱香酒文化的真正内涵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在近日于贵阳举行的“为酱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文化之魂”研讨会上被热烈讨论。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各界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白酒不仅是我国的特色产业,更是文化瑰宝。在众多白酒品类中,贵州酱香白酒表现尤为亮眼,不仅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地位,更向消费者传递了健康饮酒文化,即“少喝一点,喝好一点”。
研讨会上,业内人士纷纷表达观点,认为要想让酱酒产业长久发展,凸显其英雄本色,就必须为其赋予深厚的文化之魂。随着消费升级和国潮文化的崛起,酱酒文化正逐渐转变为文化酱酒的建设与传播。这不仅是中国制造品质提升的表现,更是消费者对国货关注度、信赖度空前高涨的反映。
据百度发布的《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中国品牌的市场关注度已经超越海外品牌,且近年来国潮文化关注度持续上涨。这一现象在白酒行业同样显著。
行业专家指出,过去烈性酒在中国高端蒸馏酒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茅台、五粮液等高端酒市场份额的增长,洋酒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消费者对于本土产品的认可,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贵州作为酱酒的核心产区,其酱酒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中国酒不仅有物质属性,还有精神属性,从某个角度来说,酒就是文化的载体。那么,酱酒行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之魂呢?
酱酒不仅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更在行业内引发了收藏热和投资热。其依靠独特的口感和粘性,实现了对消费市场的渗透和抢占。数据显示,贵州白酒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税金均实现了显著增长。
权图酱酒工作室首席专家权图分析,酱酒产业和市场的快速崛起背后,是品质和风味的升级、茅台的品类价值输出、资本的效率规模解决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认知解决。酱酒的崛起不仅是香型的崛起,更是中国白酒品质和市场的一次战略级升级。
虽然酱酒目前仍处于景气周期,但全国白酒行业的周期性调整也使得消费回归理性,产业呈现出分化发展的趋势。随着高端白酒价格带的不断上移,行业整体价格升高,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可以肯定的是,贵州酱酒作为中国酱酒的主要生产基地,占据着超80%的份额。在这个复杂环境下,酱酒如同一艘诺亚方舟,为传统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经济环境和外部发展环境都为酱酒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过去,更延伸到现代和未来。随着消费者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日益增长,白酒行业需要重新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正能量文化体系。对于贵州酱酒来说,挖掘和界定其文化内涵是首要任务,不仅要展现其历史传承,还要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加符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过去,许多酒企在谈论文化时,更多地聚焦于资源,如红军的岁月和历史的溯源,而缺乏创意。但现在,“酱酒文化需要创意转化,需要从总产业链的角度进行赋能。”袁华认为,以茅台为代表的贵州酱酒文化与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紧密相连。
贵州是非遗资源的大省,真正将非遗产业化做得好的是茅台。目前,大多数酒企的门店仍是传统销售铺子,袁华建议,应该结合多彩贵州的文化,打造非遗体验馆,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体验营销,丰富酒企门店的体验内容。这样的门店不仅拓展产业链,还是一个酱酒文化的宣传部。
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者的酒文化也在发生变化。对于年轻的消费群体而言,过去的酒桌文化已经不再是主流。那么,如何挖掘、树立、传播新时代的正能量酱酒文化呢?袁华从“做加法”的角度,认为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非遗文化融入酱酒文化中,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尝试。
有专家指出,酱香白酒作为贵州的支柱产业,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意识。自2012年以来,贵州白酒迎来了十年的发展黄金期,中央为贵州白酒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酱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文化之魂”的研讨会意义重大,不仅要多举行,还要形成成果,为省领导提供参考思路。
祝胜修表示,酱酒产业是贵州的支柱产业,、企业和市场三者需要一个桥梁。如何用好酱酒产业资源,需要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他建议成立贵州白酒文化研究会等平台,汇集专家、名人、学者和代表职能部门,为企业献策,助力产业发展。
早已为解决酱酒行业的小、散、乱发展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国企如遵义酒业集团以红色文化为酱酒产业赋能,希望为酱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时代能量。前不久,《1935引发“年代国潮热”》的新闻引发众多专家对“文化酒2.0时代已来”的探讨。
参会人士表示,“为酱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文化之魂”的研讨会意义深远,为白酒行业打开了符合东方美学的思想大门。贵州省政协原常委赵宇飞评价此次研讨会为“高质量的研讨会”,并希望更多业内人士和跨界人士积极参与,将研讨会持续举办下去。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嘉宾仍现场互加微信,不断谈论座谈议题。这无疑为酒文化进入2.0时代种下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自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与茅台集团携手发起贵州白酒发展圆桌会以来,这一交流盛会已然成为酒企间不可或缺的活动。在研讨会上,众多嘉宾虽未能亲临现场,但他们通过视频连线或提交书面意见的方式积极参与。其中包括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兼任中国酒业协会战略专家及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傅传耀。他对酒文化的深厚造诣和对茶文化的独到见解,为研讨会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岩博酒业(人民小酒)董事长余留芬虽未能亲临现场,但她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酒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践经验。她的分享引起了在场嘉宾的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
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叶辛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为研讨会的文化讨论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茅台集团智库专家汪中求则通过书面意见的形式,为会议带来了精细化管理的专业见解。
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何京,经济日报社贵州记者站站长王新伟,贵州省社科院文化所所长高刚等多位嘉宾也出席了研讨会。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领域和角度,为研讨会的深入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观点和见解。贵州酒店集团党委委员、总经济师左儒军以及遵义百年文兴品牌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韦庆等业界人士和媒体代表也参与了此次盛会,共同见证了这场知识与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