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家智能车间79名工人年创产值10亿元

2023.12.13 来源:中国包装网 阅读量:137

导读: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
  众所周知,包装是薄利行业。但重庆龙台里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台里漕科技”)落户江津德感工业园两年,就跻身2022年度中国包装百强企业第98位、中国包装百强企业纸包装类第45位,成为重庆市近15年来唯一进入全国包装行业百强的企业。

  龙台里漕科技凭啥冲进全国包装行业百强?12月11日,记者实地采访后找到了答案——智能化!

  4万平方米车间仅有79名工人

  在很多人眼里,包装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门槛低。但走进龙台里漕科技,智能化车间让人耳目一新,生产线布局井然有序,设备运行着却没有马达的轰鸣声,只传来轻微的“沙沙”声响。

  记者看到,从库房到纸板切割、压花、印刷、裁剪、组装、包装等整个流程,没有人工抬运、叉车转移,每道工序之间连接着物流网带,穿梭车满载着纸板在不同工位机台前来回投送,只有少量工人在巡逻查看设备。

  “这是集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生产车间。”公司品管工艺部部长廖瑞介绍,车间配备了2.8米幅宽高速瓦楞纸板生产线、印刷成型联动线、智能物流系统、智能化工厂管理系统等先进设备,从纸板生产到纸箱印刷,从工厂内部物流到成品仓储,再到整个车间都纳入了信息管理系统。该公司生产的瓦楞纸箱、瓦楞纸板还被工信部确定为绿色设计产品。

  “减员、提质、增效。”龙台里漕科技负责人张春告诉记者,过去,传统纸品包装生产线完成10亿元产值需要1000余名工人,而如今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包装生产线,通过数据无缝对接提升各类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以及工厂高效运营决策管理,整体效率成倍增加,“公司4万平方米的车间仅有79名工人,今年有望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他说。

  自主研发建起智能化工厂

  “有产品就有包装,包装就是产品的‘衣服’。”龙台里漕科技虽然落户江津只有两年多,但张春在包装行业已摸爬滚打了16年,他深刻认识到,“包装是微利行业,那就要做好成本管控。”

  过去,卷筒纸进出库房,全靠人工计数、称重,一个库房就有十来个工人。ETC给了张春灵感,他开始参与研发REID身份自动跟踪系统。2013年,张春就为每一个卷筒纸安装了芯片,把整个运行轨迹记录下来,让卷筒纸进出库房像ETC一样自动点数。

  生产线上切割纸板,以前每完成一个单子,都需要人工量尺寸,调整长宽高,张春又研发出自动调节刀。

  以前接收订单,十多个人围着6部传真机忙个不停,张春又开发在线接单系统,自动生成订单,传到生产线。

  “设备升级了,工人减少了,成本自然降低不少。”尝到甜头后,张春又开始思考生产过程成本管控,在订单进入生产系统时自动进行赋色成本核算,绿色表示盈利、黄色表示零利润、红色表示亏本,每天每笔订单财务都会自动核算盈亏。他说:“送货单也是自动生产,传到驾驶员手机上,什么货、品名、时间,指定码头上货等一目了然。”

  2021年,龙台里漕科技落户江津时,就按照智能化流程一步到位建起了智能化工厂,车间人数直接减少至79人。

  带动行业向智能化转型发展

  在生产车间的二楼,龙台里漕科技还打造了一个个性化定制车间,技术人员在这里专门针对出口包装进行设计和制作。

  “现在的水平离出口标准还有差距。”廖瑞称,目前,重庆包装业有100亿元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建设,必然会带动包装行业的“蛋糕”做大。他告诉记者:“出口包装标准要求更高,还需不断提升包装产品品质。”

  与生产车间一路之隔,是龙台里漕科技的包装博物馆,青石路面、翘脚屋檐、名贵花草、珍稀树木、假山水池,右侧的廊道里还摆放着老厂淘汰下来的设备。

  前方的办公楼,龙台里漕科技正在建设检测中心。据了解,目前西南地区还没有包装产品检测中心,包装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要委托第三方机构送去杭州检测。

  “每次8000元检测费用还好,关键是时间成本不划算。”张春介绍,进入全国包装行业百强,除了企业产值达标、智能化水平高、科技含量高,还要求企业对行业发展要有贡献,“那就从建包装博物馆和检测中心做起,既把历史的东西保留下来,也为行业发展做点实事。”

  有人说包装业是夕阳产业,但张春认为是朝阳产业。站在2楼的参观廊道鸟瞰整个生产车间,他说,龙台里漕科技就是一个展场,希望全国同行都来参观考察,同时向他们推送自己的设备、技术、系统,带动整个行业向智能化快速转型发展。
.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相关阅读 更多

    正在热搜:绿色包装

    • 绿色快递:政策引领下的中国实践与突围之路

      当前,中国快递业日均业务量超3.5亿件,每减少1克包装材料就意味着年减碳36万吨。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下,绿色快递正从行业自律升华为社会共识。
      绿色快递再生资源
      2025-03-13 09:24:3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华昭集团(中国包装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包装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包装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包装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2460369;邮箱:cheney.yin@chinaeol.cn。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二维码

    绿色包装评价创新中心

    订阅包装公示信息

    共享绿色创新发展

    参与绿色公益行动